00000000
傅狷夫出生於中國浙江,從小跟著父親學習古文、書法和篆刻,17歲拜王潛樓為師,臨摹古畫,以山水畫和寫生西湖景色為主要訓練。25歲受到徐悲鴻中西融合思想的啟發,他的畫風變得更加奔放。後來受教於陳之佛,領悟色彩的千變萬化和在顏色中加入墨色的運用技法。在書法方面,鍾愛臨摹王鐸等行草書體,運筆時輕重緩急、隨心所欲,字字相連,彷彿一幅圖畫,因而自創獨樹一格的連綿體書寫風格。
傅狷夫注重寫生,在學校教書之餘,曾多次遊歷臺灣的東西橫貫公路及名勝山川,感受各地的景觀特色。退休以後,他全心投入藝術創作,將西方寫生技巧融入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中,創造不同的皴法描繪臺灣地貌,展現出傅家山水的特色。例如,用「裂罅皴」和「塔山皴」,來表現臺灣的高山懸崖峭壁;用「點漬法」來表現臺灣北海岸的驚濤駭浪;用「染漬法」表現阿里山雲海流動的瞬息萬變,而有「雲海雙絕」的美譽,也被稱為「臺灣水墨的開創者」。
  • 1934年攝於南京,時年25歲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:水墨畫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,頁399)
  • 傅狷夫影像。(中國華文化總會《心香境遠 傅狷夫的創作與傳承》,臺北:中華文化總會,2015,頁191)
  • 1958年6月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第一屆十人書展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:水墨畫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,頁400)
  • 1960年10月12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第二屆十人書展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:水墨畫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,頁400)
  • 1971年於藝專幼獅美術研習會上示範教學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:水墨畫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,頁401)
  • 1986年除夕傅狷夫夫婦合作繪畫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:水墨畫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,頁403)
  • 傅狷夫門生於新公園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「心香室同門畫展」(中國華文化總會《心香境遠 傅狷夫的創作與傳承》,2015,頁174)
  • 八朋於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,左起為陳丹誠、胡克敏、鄭月波、傅狷夫、林玉山、季康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:水墨畫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,頁403)
  • 傅狷夫先生於寓所揮毫,圖左為黃光男館長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《傅狷夫行草書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0,頁9)
  • 傅狷夫於寓所揮毫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檔案)
傅狷夫與史博
1959年史博館主動邀請傅狷夫等一群書畫家組成的「十人書會」舉辦書法聯展,成為當時推動書壇新人崛起與新時代誕生的重要關鍵。聯展期間,傅氏草書的獨特表現,讓他在書畫藝壇逐漸展露頭角。到了1999年旅居美國的傅狷夫感念與史博館長期合作,捐贈百幅不同時期創作的書法和繪畫給史博館,至今史博館收藏共189件。同年,在史博館設立獎助學金,獎勵持續在書畫研究創作的藝術人才。
推薦書目
  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,《紀念傅狷夫教授現代書畫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:國立臺灣藝術大學,2007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: 書法暨常用印集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─傅狷夫文存 評介文錄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的藝術世界:水墨畫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9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傅狷夫行草書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0。
  • 蔡文怡,《雲濤․雙絕 傅狷夫》,臺北:作者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2004
載入中
傅狷夫
遊玩時間:
00:00:00
看原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