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00000000
臺灣鄉土印記

林智信(1936-),1936年7月16日生於臺南縣歸仁鄉,畢業於臺南師範藝師科。童年因受到紅龜粿粄模壓印和媽祖遶境慶典活動等傳統文化洗禮,引發對美術的興趣,1952年棄保送而報考臺南師範藝師科就讀;在校期間受張麟書老師在木刻技法的啟蒙、又得《豐年》雜誌楊英風主編連續刊載木刻作品等影響,決心將木刻成為藝術創作主軸。1955年進入臺南關廟國小擔任美術老師,推展兒童美術教育,曾指導兒童參加國際兒童比賽,作品屢屢獲獎,自身則在1965年榮獲第一屆全國優良教師殊榮的表揚。1973年參觀日本美術館領悟更深的創作價值,遂以畢卡索為學習榜樣──「能刻、能畫、能雕、能塑」,成為全方位藝術創作者,日後陸續擴及水墨、版畫、交趾陶、雕塑、琉璃、油畫等藝術創作。林智信版畫創作早期受張麟書的中國新式版畫傳承,黑白木刻以細緻的筆觸表現,後期受日本版畫家棟方志功 (Shiko Munakata, 1903-1975)影響,轉以豪放遒勁的刀法,每道刻痕力道明確有力,流露出生命力與質樸美。1978年則師事嘉義交趾陶泰斗林添木大師(葉王嫡傳弟子)習作國寶交趾陶。

林氏訴求「掌握鄉土,擁抱鄉情」,擅長「臺灣鄉土」的創作題材,記錄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美好生活意態,心懷保存臺灣傳統文化和藝術創新之職責,且以持續不斷的創作精神來回饋熱愛的土地。1975-1995年完成《迎媽祖》木刻水印版畫連作,總長124公尺及1989-2014年完成《芬芳寶島》油畫連作,總長248公尺,兩部作品締造當時世界最長的版畫和油畫紀錄。2014年繼此作品後,著手《美哉東臺灣》油畫連作,以臺灣東部的現代風貌為背景,以期連結前兩部作品完成「愛臺三部曲」的鉅作。他認為表現故鄉的民俗景物是最獨特的本土元素,所以能受到國際藝壇的矚目。多次參與國內外巡展並屢獲入選國際版畫雙年展、受郵政總局委託設計系列郵票,也是首位受邀請在中國開辦巡迴個展的臺灣藝術家。曾擔任多屆臺灣省全省美展及全國版畫展評審委員,自1980年獲獎無數,2002年更以藝術創作成就獲英國劍橋IBC全球21世紀名人錄。2019年出版《雋藝風華:藝術拓荒者林智信回憶錄》,將多年藝術創作歷程及生活中的點滴集結成冊。

  • 歸仁國中童子軍照。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師專畢業照。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1972年在學校指導兒童畫。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1976年首次出國參加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「中國現代版畫展」。 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與交趾陶作品合影。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與雕塑作品合影。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與迎媽祖版畫原版合影。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「海神媽祖展」於立陶宛色立昂國家美術館展出《迎媽祖》,由左至右為林智信、黃光男前館長,攝於2000年5月23。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20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「臺灣印記-館藏林智信原鄉版刻展」(林智信先生提供)
  • 創作《芬芳寶島》情景,趙傅安攝。(林智信先生提供)
淵源林智信與史博

林智信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關注,源自於早期黑白木刻作品,在1973-1983年間應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請策劃下,在法國、荷蘭、韓國、日本、美國、烏拉圭、西德、澳洲等國家舉辦各項展覽,其作品生動活潑和獨特風格,受到國際藝壇的矚目,對臺灣的藝術外交、國際文化交流有很大的貢獻;1982年於國家畫廊舉辦林智信版畫展,並由史博館頒發榮譽金章獎;2000-2016年史博館策劃《迎媽祖》長卷版畫至海外展覽,包括東歐立陶宛色立昂尼斯國家美術館、拉脫維亞國立歷史博物館、德國慕尼黑國家博物館、中國寧波博物館等;2000年舉辦「鄉音刻痕─林智信版畫展」,並出版展覽專輯,當時因感念與史博館三十多年來的共同陪伴成長,林氏在展後將展品捐贈館藏,以回饋孕育藝術生命的這塊土地。史博歷年來典藏其版畫作品計有163號,並持續舉辦相關展覽。

推薦書目
  • 林智信,《雋藝風華:藝術拓荒者林智信回憶錄》,臺北:蔚藍文化出版社,2019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天佑人間‧海神媽祖─林智信傳統木刻水印版畫『迎媽祖』展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17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林智信油畫集2003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3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鄉音刻痕-林智信版畫展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0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臺灣印記─館藏林智信原鄉版刻全集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12。
兒童版
載入中
歡夏林智信
遊玩時間:
00:00:00
看原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