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狷夫(1910-2007),本名抱青,又名唯一,後避傅抱石之名,改名狷夫,號覺翁、雪華邨人,早年齋號「心香室」,晚年號「飛夢草堂」。1910年5月2日生於浙江省杭州西湖,享耆壽97歲。自幼受父親傅御的古文、書法、篆刻等藝術薰陶,書法以歐體入手,遍臨中國歷代名家碑帖,承襲中國文人傳統意識和涵養,奠定書畫作品與題跋的基本學養。1926-1932年進西泠書畫社,拜社長王潛樓為師,臨師稿、摹古畫,專攻山水畫及寫西湖景色,為日後技法精實的基礎。1934年於南京領悟徐悲鴻「以西潤中」論點,開啟中西融通思想,其畫風日趨奔放。1937-1947年因抗戰至巴蜀,受靈山秀水的啟發和受業於陳之佛,領悟色彩千變萬化,以及在色中加墨的手法,師法自然,畫風始有轉變。1949年渡海來臺,鍾情於行草之書體,尤以王鐸為首,使傅氏連綿草自成一格,於行筆時隨心所欲,起落筆間的粗細和運筆輕重緩急,依佈局之需要來連接,宛如一幅圖畫。曾自嘲「我寫字就是畫畫」,人稱「書畫雙絕」。
傅氏注重寫生,來臺後三遊東西橫貫公路、六上阿里山及歷覽名勝山川,感受各地風景氣候、雲霧、海浪等。1960年退休全心投入藝術創作,將西方寫生技巧融於中國傳統水墨之中,自創「裂罅皴」和「塔山皴」來表現臺灣懸崖峭壁山石嶙峋;擅以「點漬法」表現臺灣北海岸海浪的驚濤駭浪;另以「染漬法」表現臺灣阿里山雲海流動的瞬息萬變,創出傅家山水之特色;被稱為「臺灣水墨的開創者」,有「雲海雙絕」之美譽。致力藝術教育,任教於政工幹校(今國防大學)、國立藝專(今臺灣藝術大學)等校,擔任中國畫學會理事、中國書法學會理事,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創作人才。一生受獎無數,對其人格畫品具有高度肯定。傅氏為人虛懷若谷,謙遜待人,主張澹然自守,與人無爭,自認「棲心覺岸,浪迹藝壇」是最佳寫照。1990年移居舊金山。著作有《山水畫法初階》《心香室畫談》《心香室漫談》等書,另有個人集、行草書集等。
傅氏與史博館的情誼,緣自於1959年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(今國立歷史博物館)為提振臺灣沉寂已久的書法風氣,主動邀請一群渡海來臺的書畫家所組成「十人書會」舉辦書法聯展,傅氏為其中之一(另有「八朋畫會」「壬寅畫會」等雅集團體)。當年被譽為開風氣之先河,成為推動書壇新人崛起與新時代誕生的重要關鍵。期間,傅氏草書表現獨特,曾受到王壯為、姚夢谷、羅家倫等人讚許,在書畫藝壇中漸展頭角,樹立起個人獨特的風格。
1999年已旅居美國的傅狷夫感念與史博館淵源之深,捐贈百幅書法和繪畫於館藏,包括早期初學時的作品,到遷臺後各階段不同時期等畫作,完備且具有延續性(史博館收藏傅狷夫作品189件)。同年,於史博館設立獎助學金,獎勵致力書畫研究創作的藝術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