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光男(1944-),1944年2月15日生於高雄鳥松鄉,家中清貧,自幼就需協助農事、包辦洗衣做飯、照顧弟妹的任務。身處田野環境中的黃光男,練就敏銳的觀察力,農事之餘常愛以沙為紙、樹枝當筆的塗塗抹抹;並受父母影響,培養了大自然的美感。就讀初中、師專時得蔣青融、白雪痕先生啟蒙,奠定書畫基礎。1966年,黃光男考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國畫組,接受金勤伯、傅狷夫等眾多名師的藝術薰陶與指導。之後,又繼續進修,取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。黃光男在藝文方面造詣高深,且影響深遠,除了是水墨藝術家外,長年致力於臺灣藝術文化及博物館專業發展。歷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、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及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,出版畫冊及《藝術開門:藝術教育10講》等論述達數十餘冊,是位桃李滿天下,戮力不輟的文化藝術工作者。且精熟美術史、美術及美學理論,曾獲中國文藝協會獎章國畫類、中興文藝獎章水墨畫類、中山文藝獎、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、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,以及法國教育榮譽軍官勳位等榮譽。
童年農忙生活,養雞餵鴨、插秧除草的經歷,使他擅長從生活中、從大自然中攫取畫面,加上扎實的水墨畫功底,農村常見的花鳥、燕雀、蔬果等景物均躍然紙上,極具生活化與親切感。在藝專與傅狷夫學畫時,承襲了萬物入畫,心寫自然而又深入體驗禪理的繪畫方式,畫境具有天機及禪意。他認為藝術創作映現著作者個性中之深度情思、文學涵養及高尚人品,也與作者的成長環境與生活經驗密切關連。所以創作中常見1960年代臺灣本土農村生活及表現「現實生活」的題材,傳達臺灣大地豐饒與質樸良善。且受到「現代主義」影響,其水墨畫不囿於窠臼,嘗試將傳統題材與西方藝術形式融合,逐漸產生「抽象化」的趨勢,用色大膽鮮麗,構圖交錯使用填滿、留白效果。最具特色的是以「分隔框景」窺看窗外世界萬象的方式,使主體只能在狹小的空間中闡釋特殊意義。又以幾何式書法線條、水墨互斥原理、墨底上彩、探求肌理趣味,以及拼貼構成方式追求「得意忘象」的哲學境界。鄭茂正稱其:「擷取西畫之長融入國畫的軌跡中,形成一種入世恬靜的田園風格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