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000000
張大千出生於中國四川,從小跟隨母親和兄姊,學習工筆花鳥與人物走獸,打下良好的繪畫基礎。18歲與二哥到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及織染工藝。20歲拜名書法家曾熙、李瑞清為師,廣泛吸取明清以石谿、石濤與八大山人為代表的各家文人書畫風格與技法。
讀書、臨摹和旅遊是造就張大千藝術格局廣大的三個重要因素, 他42歲時到甘肅敦煌臨摹千佛洞壁畫共276件,除了技法的精進,讓他進入職業畫家的創作領域外,在繪畫色彩的運用上轉趨濃豔,且勇於挑戰巨幅和複雜的創作。57歲時認識畢卡索,接觸西方抽象主義並成功應用在傳統的水墨畫上,開創出具有現代感的潑墨潑彩的畫風。晚年更將各種皴點線條結合潑墨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;並且融入中西創作理念,自由地運用具象與抽象的表現方式。他的藝術成就,可說是代表了中西藝術交流的重要成果與重大的文化意義,被畫家徐悲鴻讚譽他是「五百年來一大千」,值得後人推崇與研究。
  • 摩耶精舍庭園裡的張大千。(莊靈攝,典藏編號:94-00356)
  • 張大千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檔案照片)
  • 張大千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檔案照片)
  • 張大千在敦煌洞窟描摹壁畫情形。(許啟泰,〈張大千的生平至交-張目寒與張群〉,《歷史文物》,No.191,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9年6月,45頁)
  • 「東西方藝術高峰會」-1956年7月底,張大千與畢卡索在法國南部畢卡索的私人別墅「加尼福利亞」古堡相會。(包立民,〈成也子杰 敗也子杰-張大千進軍巴黎前後〉,《歷史文物》,No.223,國立歷史博物館,2012年2月,25頁)
  • 張大千(右)與前監察院長于右任(中)合影,左方為劉延濤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檔案照片)
  • 1971年2月「張大千書寫展」,張大千作畫留影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檔案照片)
  • 1974年1月「張大千畫展」,張大千在史博館揮毫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檔案照片)
  • 1981年7月10日張大千出席 《寶島長春圖卷》開筆儀式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檔案照片)
  • 1981年7月10日張大千在史博館國家畫廊為《寶島長春圖卷》開筆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檔案照片)
張大千與史博
張大千晚年與史博館互動頻繁,59歲在史博館舉辦來臺後的首次國畫展,史博館也成為他藝術作品發表的重要平臺,84歲更以《廬山圖》在國家畫廊展出引起轟動,之後史博館陸續在海內外籌辦各種展覽近三十場,是他生前身後舉辦展覽最多的博物館。史博館內典藏張大千書畫創作227件,多為旅歐時期所作,展現出由成熟的寫意風格,演變至晚年潑墨潑彩的繪畫藝術發展過程。
推薦書目
  • 巴東,《張大千研究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6。
  • 巴東編,《張大千紀念文集-90年紀念學術研討會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88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往來成古今-張大千早期風華與大風堂用印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2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張大千110-書畫紀念特展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9。
  • 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萬里江山頻入夢-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紀念展》,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14。
  • 劉芳如編,《巨匠的剪影-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》,臺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,2019。
挑戰成功!
挑戰失敗!
控制方塊整體於4乘4網格內上下左右移動,如果兩個相同數字的方塊在移動中碰撞,會合併為一個方塊,數字則變為兩者之和,合併至512時,即挑戰完成。每次移動時,會有一個值為2或4的新方塊出現。可點選「上一步」復原一次。
遊玩時間:
00:00:00
墨荷四聯屏張大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