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佛庭(1911-2005),1911年10月19日,出生於河南省泌陽縣,乳名天賜,字福亭,年少即有皈依三寶之願,故改福亭為佛庭,後以字行,號半僧,又號迂翁。呂佛庭自幼喜歡琴、詩、書、畫,生長於中醫藥世家的他,五歲從父親習書法,六歲背誦詩詞,八歲學花鳥畫,十二歲作詩填詞,十五歲進入基督教中學,學畫人物、仕女,並接觸到西畫。1931年考入北平美專,初習西畫,後轉國畫系,在校期間受數十位名師如齊白石、秦仲文等指導和自學,紮下深厚根基。1934年在北平舉辦首次個展,隔年與友人組書畫研究社。1937年因七七事變,組織抗敵救國後援會,賣畫捐款。1944年攜新繪「歷代名將圖」八十幅,於魯山、西安、成都、重慶等地展出,激勵民心士氣。1948年移居臺灣,先後在臺中師範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、國立藝專(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)美術組、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任教,畢生推動藝術教育不遺餘力。組織「中部美術協會」、「國風書畫會」。歷任全國、全省美展評議委員、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等。並榮獲首屆中山文藝獎、國家文藝獎、教育部一等文化獎、行政院文化獎等眾多獎項,藝術成就非凡。
呂氏繪畫尤以山水畫聞名,幼年臨摹《芥子園畫譜》及名家古畫,以古為師;在北平美專受到許翔階的啟發,從師法五代和北宋山水入手,奠定日後畫風的形成。畢業後,廣遊中國名山大川,仿效徐霞客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的理念,沿途速寫筆記,1946年完成《蜀道萬里記》和《蜀道萬里圖》。來臺後以近八年時間完成《長城萬里圖》、《長江萬里圖》、《黃河萬里圖》及《橫貫公路圖》四幅百尺以上之長卷巨構,轟動一時。1971年利用甲骨、金文等古象形文字創作「文字畫」,將文字組合成畫,以畫中見字、字中見畫,表現筆墨線條之美。並用潑墨法嘗試禪意畫,追求「無意無象」的境界。在書法方面,以楷書尤為突出,由父親教授歐體,並與岳父張松齋學顏書,就學間遇張栩彬指導漢隸,為日後楷隸間獨特的書風打下紮實基礎。1960年揉合《泰山金剛經》摩崖書及篆籀筆意之「呂體」書風,圓勁樸厚。
呂氏除了擅長書畫外,平日潛研於詩文、操琴、禪學義理之中,並深入研究書畫史與繪畫理論。著有《中國書畫源流》、《中國畫史評傳》、《中國繪畫思想》、《文字畫研究》、《江山萬里樓詩集》等十多種著作,為國內少見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兩皆斐然之前輩藝術家。